人物风采

人物风采

  •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王茂德||行爱心之举,举仁术之行
发布时间 : 2020-07-02 点击量:

“善为师者,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对患者,他始终怀揣“敬畏生命”的伦理学纲领;对学生,他同样坚持美道慎行的原则,怀一颗“敬畏学生”之心,诫勉自己能以博大的爱去关怀学生、以真诚的心去吸引学生、以笃厚的仁去熏陶学生,以精湛的术去教授学生不管在三尺讲台前,还是在手术台前,行爱心之举,举仁术之行,教给学生“道和器,达于至善。”

他就是社陕西省委委员,社陕西省医卫委员会主任,社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委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王茂德。现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委员,陕西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中华神经医学杂志》、《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中华脑科疾病与康复杂志》、《现代肿瘤医学》等杂志的编委。

教育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永恒主题,而医学发展是人类生命健康的必备之基。作为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的带头人,王茂德教授一直在治病救人和教书育人的道路上探索。从医从教近30年来,他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专注于脑胶质瘤、垂体瘤和颅底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在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抽动秽语综合症、痉挛性斜颈等肌张力障碍疾病,及在癫痫、脑外伤、脑血管病、脊髓损伤、脊髓肿瘤等疑难病症的治疗以及运用神经内窥镜和显微镜技术切除神经系统肿瘤方面有深厚造诣。他治学严谨,品德高尚,在讲授知识的时候始终贯穿医学人文知识,让学生懂得,医学是关爱之道;他以他个人的魅力,去引导着、凝聚着整个团体。他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每个细节让学生体会到医生是善的象征,是人格的典范。荣获 “陕西省医德标兵”称号、“中国名医百强榜”上榜名医。

王茂德教授带领学科团队自2007年以来一直从事神经外科基础与临床研究及转化应用,在脑胶质瘤、颅脑外伤及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多学科、交叉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卫生部临床重点项目课题1项、十二五支撑子课题1项,军队后勤部课题1项,陕西省13115课题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科委攻关课题1项。共发表论文165篇,其中SCI收录论文40余篇,主编参编专著5部;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2项、省教委科技进步奖2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神经胶质母细胞瘤(GBM)是成人最常见的颅内恶性肿瘤,即使接受标准的综合治疗方案,病人的5年生存率仍低于5%。研究证实胶质瘤干细胞(GSCs)在GBM的发生、浸润及放化疗抵抗的机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明确GSCs增殖、分化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对于减少GBM的复发和改善GBM患者的临床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2017年王茂德教授团队的研究论著“Targeting NEK2 attenuates glioblastoma growth and radioresistance by destabilizing 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 EZH2”在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杂志(JCI,IF=12.574)上发表,研究首次阐明了NEK2参与的EZH2翻译后调控机制是GBM复发和放疗耐受的关键环节。

PcG蛋白家族成员EZH2已经被证实在包括胶质瘤在内的多种肿瘤中明显高表达,并与不良预后高度相关,并在多种肿瘤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EZH2在mRNA水平的转录调节主要受MELK和FOXM1调控,然而EZH2的蛋白水平调节机制尚不明确,极大地限制了EZH2作为肿瘤靶向治疗位点的应用前景。王茂德教授团队创新性地发现了NEK2能够与EZH2形成蛋白复合体并通过特异性磷酸化作用阻断GSCs中EZH2的泛素化进而增强EZH2蛋白稳定性,进一步促进其发挥肿瘤增殖、放化疗抵抗等生物学功能;同时,本研究率先针对NEK2激酶活性设计并合成了小分子抑制剂CMP3a,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证实CMP3a能够显著降低GSCs增殖和浸润,并通过与放疗的协同作用提高GSCs的放疗敏感性,证实了CMP3a作为GBM作为新的临床治疗药物的应用前景,为临床治疗GBM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和思路。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军民融合是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王茂德教授团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学院及西安交通大学生理学院,申请并成功拿下“开放性颅脑海战伤的修补材料研究”的基础应用研究项目,成为第一批参与军队后勤开放科研项目的地方高校单位。该项目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六医学中心(原海军总医院)为指导单位,西安交通大学为项目承担单位。随着未来国家建设强大深蓝海军的推进,海战相关的创伤将大幅增加。研究表明,在海战相关创伤中,开放性颅脑海战伤的死亡率一直居于首位,其高死亡率与高渗、高钠和低温海水造成的继发性颅脑损伤有关。由于目前开放性颅脑海战伤治疗与修复多以经验性治疗为主,针对开放性颅脑海战伤的致病机理与修复治疗方法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此外,现有的颅脑修复材料无法满足开放性颅脑海战伤的快速急救需求。因此,本项目将重点针对未来海战对开放性颅脑损伤快速现场医疗急救需求,建立贴近实战环境的动物开放性颅脑海战伤模型,开发基于3D打印的聚醚醚酮(PEEK)颅骨植入物和可降解仿生脑膜补片的个性化、低成本、高效率现场制造技术与装备,通过动物实验(新西兰兔、恒河猴)验证新型个性化PEEK颅骨植入物与仿生脑膜补片相对现有颅脑修复材料对开放性颅脑海战伤修复的生物相容性和有效性,以此支撑军队后勤医疗保障水平的跨越式发展。

王茂德教授在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扭转痉挛等功能性脑疾病的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顽固性疼痛脊髓电刺激手术治疗方面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4月创建多学科合作西北帕金森病关爱中心,为帕金森病等功能性脑疾病患者提供全程医疗帮助。2015年9月作为国内唯一受邀代表中国医生参加印度亚太地区功能神经外科大会。已培养硕士研究生50余名。2005年任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生30余名。担任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委期间,参与全国神经外科培训基地的建立及神经外科医师培养计划的制定。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成立西北帕金森病关爱中心10年来,王茂德教授及专家组通过脑深部电刺激手术治疗已经帮助上千名患者重新获得新生,其多学科诊疗模式、全程管理,保障帕金森病患者在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最佳的治疗。

多年来不断优化诊疗模式、手术及程控的个体化、规范化,在神经调控医学领域迅速发展,目前王茂德教授专家组脑起搏器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症状改善率达99.2%,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帕金森病、功能障碍疾病患者列为优选治疗方案,更是患者的“新希望”。

为了能够让每位患者在不同的阶段得到最佳的治疗,王茂德教授及专家组提出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精神心理科、康复科、影像科、骨科及术后程控联合提出帕金森病全新(关爱+治疗+管理)治疗模式,通过多学科的交叉、整合、集中的诊疗,实现了各科资源和优势的最大化整合,由一个中心负责帕金森病患者各个病程、各种症状的全面治疗,保障患者各种利益,这一新模式的应用以来,不仅使帕金森的治疗效果得到了提升,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也得到显著提高。

DBS俗称为“脑起搏器”,有医生形象地将之比喻为治疗帕金森病的一根“神针”。王茂德教授带领的团队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现已能够把这枚“神针”运用得炉火纯青。术前采用3.0与1.5T两次磁共振融合手术计划系统和人工两种方法来计算靶点坐标,相互验证,已经成为我院DBS手术特色和优势。

王茂德教授不断规范脑起搏器手术治疗流程,从术前精确评估、核磁检查,立体定向头架的安装,患者连同立体定向头架做磁共振扫描,精准的靶点的计算及手术路径设计,还有术后的用药调整、首次程控(开机)及长期程控等,每个流程都要求主刀医生必须做到全程把控参与。目前手术从麻醉、消毒到病人的电极植入,全部都是步骤化来进行,整体过程最快的只有1.5小时,一般情况下也仅2小时左右就能完成,这样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手术风险。

王茂德教授介绍没有两个人的丘脑底核长得一模一样,这就需要有丰富经验的医生根据影像特点模拟定位,再根据电生理检测结果做出微调,以确保电极植入时正中靶心。200多个手术流程,有的时候一两毫米的误差,就决定了手术效果的天差地别。因此丰富的手术经验、了然于胸的大脑三维立体图非常重要,我们在完成这个“打靶”过程仅需几分钟的时间。

       言传身教,甘为人梯,浓郁求实、创新发展。在三十年的医生、教师生涯中,王茂德教授始终以治病救人、教书育人为己任,用自己的一言一行默默实践着希波克拉底誓言,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履行着白衣天使的职责,为一个个负伤的躯体重塑完美形象。他临床经验丰富,专业理论坚实,医德医风高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成绩斐然,科研工作突出,管理思路创新。在他身上,每一项荣誉都凝结着心血、智慧和奉献每一块奖牌都闪耀着汗水浇灌的光芒!


(来源:陕西九三公众号)

 https://mp.weixin.qq.com/s/TKtJebHfv75vKiDQlaVP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