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风采

人物风采

  •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陕西日报】杜海峰:把培根铸魂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
发布时间 : 2019-07-16 点击量:

  6月6日,芒种。又是一年毕业季。

  “发扬西迁精神,听从祖国召唤。”“愿你不负光阴,勇敢前行。”雨后的西安交通大学校园,芳草萋萋,绿树成荫。醒目的条幅、合影的学生、浓浓的离别情……校园六月的风景,总是令人动容。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杜海峰,每年都被这样的氛围感动着。从求学到执教,他在交大校园一待就将近30年。这里,有他的青春足迹、家国情怀,更有他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事业。

  从西安交大机械工程学院本科、硕士、博士,到美国斯坦福大学莫里森人口资源研究所博士后……杜海峰教授的研究领域,既有自然科学,也有社会科学。采访他,绕不开“转型”这个话题。“科技是筋骨,人文是灵魂。一个国家的发展,既离不开自然科学的发展,也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科技进步是国家强大的重要支撑,但没有人文社科成果去塑造灵魂,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无法长远发展。”谈及为何“转型”,从事多年教育工作的杜海峰坦言,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尤其应该重视学生的理想信念培育,要把培根铸魂与科学精神结合起来。学生的精神状态、社会认知、家国情怀都是教育工作者肩上的责任,自己有责任在这方面做得更多。

  “社会科学工作助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体现在多个方面:大量研究直面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形成咨政建言,直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分析和解释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向社会大众讲好‘中国故事’,为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总结经验规律,形成新的解释框架、研究范式和知识体系,在贡献人类知识库的同时,为发展提供理论借鉴。”6日上午,杜海峰教授向记者分享他做事、做研究的态度,“思维的源泉来自现实问题。我们的研究成果要指导实践,就必须是调查式、浸入式的。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要以问题为导向,研究社会现实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从个案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解决现实问题的理论思考。”

  严谨而务实的态度,体现在杜海峰教授的言谈举止间,更体现在他的科学研究中。近年来,杜海峰教授带领他的学生把研究“触角”伸向中国广大农村“每一根毛细血管的末端”。从东部沿海城市,到中西部欠发达地区,他们聚焦“三农”问题,关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尤其关注社会变迁中的基层社会治理问题、利益相关者的生计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等。

  “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城乡发展的驱动双轮。”杜海峰认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更加强调城市发展带动和反哺乡村,乡村振兴战略则在强调要素配置向乡村转移的同时,与城市共同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动车组”,都以“人”为核心,强调产业发展这个重点,特别是在“镇”这个发展基点上,两个战略高度契合,都强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杜海峰说,未来,他的研究工作将聚焦于“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与社会治理的问题、理论与方法”。一方面,继续深入研究复杂社会网络等社会计算领域的最新成果在公共管理领域中的应用,通过学科交叉,形成社会治理理论与方法体系。另一方面,在西部地区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过程中,集中探讨个体及其家庭所面临的“有学上”“有活干”“有保障”等核心生计问题的现状及成因,以解决核心生计问题为抓手,通过创新西部乡村基层治理机制,为推动中西部城乡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潜心科研,立德树人。“‘西迁’前辈们的‘初心’代代相传,西迁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交大人的言行。”杜海峰教授说,进入新时代,特别是在“双一流”建设起航的今天,要继续继承和丰富西迁精神,踏实做好自己手头的工作,创造性地研究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问题,推动经济社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原文刊发于2019年6月13日陕西日报07版

报道链接:http://esb.sxdaily.com.cn/sxrb/20190613/html/page_06_content_0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