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网站
首页
部门介绍
部门简介
机构设置
民主党派
民革
民盟
民建
民进
农工党
致公党
九三学社
统战团体
交大侨联
交大留联会
党外知识分子
民族宗教
民族工作
宗教工作
各界任职
人大代表
政协委员
政府参事
党派任职
侨联任职
留联会任职
知联会任职
部门党建
支部生活
学习园地
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民盟盟员、西安交通大学经金学院王育宝教授接受陕西画报社采访,解读省政府工作报告,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 : 2025-02-20
点击量:
1月15-20日,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和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西安召开。在省两会上2024年成绩单亮眼,2025年蓝图出炉。围绕省两会热议话题,陕西画报社特开设《两会访谈》栏目,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深度解读,共商我省发展大计,共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民盟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导,陕西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育宝接受采访,
围绕科技创新引领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解读省政府工作报告,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2025年《陕西画报》第01-02期刊登了对王育宝教授的采访,原文如下:
科技创新引领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导,陕西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育宝
1月16日,省长赵刚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了2024年工作,并对2025年工作进行了安排。全面审读报告,可以发现,科技创新在全省现代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报告提出,202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万亿元,增长5%左右”,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同时,报告也强调,“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如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还不牢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机制不健全,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这些仍是阻碍我省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
结合我省实际,要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强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认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科技创新引领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机理
推动科技创新引领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但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客体是科技创新成果。要诞生科技创新成果,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和良好的成果研发与成果产业化的环境。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引领赋能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明确科技型企业的主导地位,政府的引导作用和高校院所以及其他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科技支撑,加快融通创新链产业链,要建立起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产学研联盟等,促进科技、教育与产业部门精准对接、高校协同,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科技创新的供给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产业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是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成果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节能环保、高端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光子、人工智能、超导、北斗、第三代半导体、增材制造、钛及钛合金、硅基太阳能光伏、铝镁轻质材料、化工材料等未来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无一不与相关产业前沿技术的研发突破和产业化密切联系。
增加科技创新供给,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必须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未来方向,必须持续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前瞻性,必须搭建有利于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和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引领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措施
近年来,我省通过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深度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积极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诞生并实现了产业化,有力推进了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2024年,全省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全国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全国第8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全国第1位,持续推进和尽快建成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科技创新引领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机制就非常重要。
做好政府引导和顶层设计,健全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落实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权保护、创投扶持、技术创新、人才激励、产业标准体系等政策,为企业生产、经营、研发等提供引导和支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科技、资源赋、体制机制以及不同产业和区域发展特点等因素,从战略高度制定和实施充分利用符合实际的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并做好全省和各地市重点产业规划与国土规划、各项专业规划的协调,促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适应技术进步、资源环境约束和创新突破需要,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万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等,推进全省产业集群化、智能化、低碳绿色化发展。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明确科技型企业创新主导地位,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坚持组织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三位一体,健全政企研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科技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核心技术和产品与高校院所共同建设专利池。针对产业链中的短板环节形成招商引资目标清单,推进延链补链项目,促进大项目好项目尽快落地实施。以西安为核心,建立“入库+潜力+领军”企业培育机制,打造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链招引头部企业,引进含金量足、含绿量高、含新量多的好项目,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企业集聚区。继续加强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构建高价值发明专利创造与产业创新相互匹配、专利布局与产业链培育相互支撑的工作机制。
加快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完善产业创新创业和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西安“双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动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组建一批企业牵头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促成3-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落地。设立市场化运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项基金,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培养耐心资本,优先支持头部企业领衔、产学研联合申报的创新项目。建立重点产业创新联盟,计量科技创新联盟,成果“专利池”,促进产业标准化。精细对接产业地图”与“创新地图”,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技术产权市场,提升科创孵化载体专业化运营水平。设立适应公平竞争监管条例新要求,实施县城工业园区提升行动,通过完善配套,支持重大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产业与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完善跨城“云”等信息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众创、众包、众筹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鼓励企业利用股权出资、商标使用权抵押,动产抵押等方式进行间接融资,通过IPO、场外交易、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组建高水平专业化人才队伍。“善用人者为之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充分尊重创新性人才的价值观,给创新性人才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持续实施“三秦英才”引进和特殊支持计划,重视专技人才、高端人才培育与引进,做好新兴产业高端复合人才培养储备与应用。深入推进“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提升单列职务成果转化率,完善先使用后付费机制,切实推动成果收益分配向研发和转化人员倾斜,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调整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积极推广“校招共用”模式,建立健全就业招生联动机制。加强优质本科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养提供高端专业人才。实施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建设引智示范基地。
分享到
新浪微博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