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民盟盟员、西安交通大学经金学院王育宝教授接受陕西画报社采访,解读省政府工作报告,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 : 2025-02-20 点击量:

1月15-20日,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和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在西安召开。在省两会上2024年成绩单亮眼,2025年蓝图出炉。围绕省两会热议话题,陕西画报社特开设《两会访谈》栏目,邀请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对2025年省政府工作报告进行深度解读,共商我省发展大计,共谋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民盟西安交通大学委员会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导,陕西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育宝接受采访, 围绕科技创新引领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解读省政府工作报告,为陕西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2025年《陕西画报》第01-02期刊登了对王育宝教授的采访,原文如下:

科技创新引领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
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教授、博导,陕西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首席专家王育宝
1月16日,省长赵刚在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总结了2024年工作,并对2025年工作进行了安排。全面审读报告,可以发现,科技创新在全省现代化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报告提出,202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5万亿元,增长5%左右”,其中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构建"。同时,报告也强调,“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诸如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还不牢固,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的机制不健全,重点领域改革仍有不少硬骨头要啃……”这些仍是阻碍我省高质量发展亟需解决的难题。
结合我省实际,要在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加强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等工作的同时,要不断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我认为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科技创新引领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机理
推动科技创新引领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但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而且也是各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科技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客体是科技创新成果。要诞生科技创新成果,建立起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和良好的成果研发与成果产业化的环境。特别是在科技创新引领赋能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明确科技型企业的主导地位,政府的引导作用和高校院所以及其他第三方中介机构提供科技支撑,加快融通创新链产业链,要建立起政产学研资深度融合的产学研联盟等,促进科技、教育与产业部门精准对接、高校协同,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
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科技创新的供给数量与质量,直接影响产业创新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质量和效益,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是科技创新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创新成果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节能环保、高端制造、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光子、人工智能、超导、北斗、第三代半导体、增材制造、钛及钛合金、硅基太阳能光伏、铝镁轻质材料、化工材料等未来产业的诞生和发展,无一不与相关产业前沿技术的研发突破和产业化密切联系。
增加科技创新供给,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发展内生动力,必须瞄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未来方向,必须持续提高技术创新的针对性、前瞻性,必须搭建有利于科技成果研发和产业化的政策环境和创新平台。
科技创新引领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措施
近年来,我省通过建设秦创原创新驱动总平台、深度推进高校、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积极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诞生并实现了产业化,有力推进了我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2024年,全省科技活动产出水平指数全国第4位,高新技术产业化效益指数全国第8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商品出口额比重全国第1位,持续推进和尽快建成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健全科技创新引领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机制就非常重要。
做好政府引导和顶层设计,健全创新赋能产业发展新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落实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权保护、创投扶持、技术创新、人才激励、产业标准体系等政策,为企业生产、经营、研发等提供引导和支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科技、资源赋、体制机制以及不同产业和区域发展特点等因素,从战略高度制定和实施充分利用符合实际的产业规划和扶持政策,并做好全省和各地市重点产业规划与国土规划、各项专业规划的协调,促进差异化、特色化发展。适应技术进步、资源环境约束和创新突破需要,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计划,万亿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工程等,推进全省产业集群化、智能化、低碳绿色化发展。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科技型企业培育壮大。明确科技型企业创新主导地位,增加企业研发投入。坚持组织创新、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三位一体,健全政企研常态化对接机制,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鼓励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科技创新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链上下游核心技术和产品与高校院所共同建设专利池。针对产业链中的短板环节形成招商引资目标清单,推进延链补链项目,促进大项目好项目尽快落地实施。以西安为核心,建立“入库+潜力+领军”企业培育机制,打造更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围绕重点产业链招引头部企业,引进含金量足、含绿量高、含新量多的好项目,培育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兴企业集聚区。继续加强高价值发明专利培育,构建高价值发明专利创造与产业创新相互匹配、专利布局与产业链培育相互支撑的工作机制。
加快创新要素深度融合,完善产业创新创业和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和西安“双中心”辐射带动作用,持续推动成果转化“三项改革”。组建一批企业牵头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新型研发机构,促成3-5个国家大科学装置落地。设立市场化运作、省产学研协同创新专项基金,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培养耐心资本,优先支持头部企业领衔、产学研联合申报的创新项目。建立重点产业创新联盟,计量科技创新联盟,成果“专利池”,促进产业标准化。精细对接产业地图”与“创新地图”,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培育壮大耐心资本、技术产权市场,提升科创孵化载体专业化运营水平。设立适应公平竞争监管条例新要求,实施县城工业园区提升行动,通过完善配套,支持重大技术成果转化,促进产业与配套企业集聚发展。完善跨城“云”等信息技术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打造众创、众包、众筹平台和双创示范基地。鼓励企业利用股权出资、商标使用权抵押,动产抵押等方式进行间接融资,通过IPO、场外交易、发行债券等直接融资。
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组建高水平专业化人才队伍。“善用人者为之下”。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充分尊重创新性人才的价值观,给创新性人才提供更广阔发展空间。持续实施“三秦英才”引进和特殊支持计划,重视专技人才、高端人才培育与引进,做好新兴产业高端复合人才培养储备与应用。深入推进“三项改革”拓面提质增效,提升单列职务成果转化率,完善先使用后付费机制,切实推动成果收益分配向研发和转化人员倾斜,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调整优化高校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积极推广“校招共用”模式,建立健全就业招生联动机制。加强优质本科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现代产业学院建设,培养提供高端专业人才。实施好创新人才攀登计划,支持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建设,建设引智示范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