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言献策

建言献策

  •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我校李香菊教授和陈斌教授在省政协常委会上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发布时间 : 2020-12-10 点击量:

12月8日至9日,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在西安召开,会议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进行专题协商,多名委员专家在大会上作交流发言。全国政协委员、民盟省委副主委、我校经金学院李香菊教授和省政协常委、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我校能动学院陈斌教授分别代表省民盟和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在会议上作交流发言。


加强我省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建议


李香菊 代表省民盟

民盟陕西省委员会副主委,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财政系教授


水土流失是制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生态问题。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黄河流域实施了一系列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黄河流域尤其是陕西境内的水土流失得到遏制,绿色版图向北延伸400公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但是局部地区因水土流失导致的生态退化问题依然突出,迄今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区域生态的脆弱性和重大灾害的风险性,主要表现在:

1.陕北粗泥沙来源区水土流失依然严重。黄河中游地区入黄泥沙占黄河流域的90%以上,而造成下游河道淤积的主要沉积物—— 粗泥沙,主要来自1.88万平方公里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其面积仅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2.9%,90%以上分布在我省榆林,产沙量达4.08亿吨,占到黄河来沙总量的22%。

2.渭北旱塬以调控径流为中心的固沟保塬任务艰巨。以洛川塬和长武塬等为代表的渭北旱塬,由于耕地集中、村落密布,虽然林草与梯田覆盖率达65%—75%,但其沟壑扩张仍未得到有效遏制。渭北旱塬67%的径流来自塬面、86%的泥沙来自沟谷,因此,有效调控塬面径流是该区固沟保塬的关键。

3.陕北植被结构单一、生态服务功能低和系统稳定性差的问题依然突出。退耕还林工程对黄河流域植被恢复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但也使地表蒸散增大,导致黄河径流减少和土壤干燥化,不少人工植被恢复已达水土资源承载力的阈值,可造成目前的林草植被不可长期持续的问题。

4.水土保持监测、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目前水土流失与生态治理监测、监督与管理体系有待完善,缺乏持续性过程监测,且监测手段较为落后。

因此,建议:

一、强化对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的治理力度。尽快启动黄河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建设,特别是多沙粗沙区窟野河、秃尾河、无定河、北洛河等流域新型淤地坝的建造。预计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拦沙工程建成后,共可拦沙29.6亿吨,可减少黄河下游泥沙淤积10亿吨。我省应积极与国家发改委对接,将这一工程列入国家“十四五”规划,使陕西发挥好在国家重大战略中的重要基础作用。

二、重视渭北旱塬固沟保塬工程建设。分析不同区域下沟径流的主要来源、下沟方式及其对沟壑扩张的影响,结合当地生态保护和主导产业发展的用水要求,优化地表径流收集、利用或处理的适宜地域模式,确保沟头不前进、沟道不下切、沟岸不扩张,保障我省苹果产业的永续发展。

三、探索黄河流域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维持途径。一是根据我省各地的资源禀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研究有利于天然植被大面积保护的农耕空间阈值,包括林草地面积及其植被覆盖度的保护红线划定,同时探索当地居民“主动”保护林草植被的措施、技术和政策。二是结合乡村振兴,建立生态修复、城镇化和乡村发展的关联机制和空间互动模式,分析不同区域生态产业潜力与适宜格局,提出维持或改善区域林草植被的技术与措施。

四、全面强化水土保持监测监督。建立黄河流域空—天—地协同的生态监测网络和数据中心,研发流域水沙自动监测与智能化监管系统、土壤侵蚀快速调查与评价系统、水保工程措施实时感知系统,为水土流失监管提供现代技术平台。同时,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履行管理职责,严格执行法规制度,全面落实河长制和湖长制,保护水土资源,遏制水资源过度开发利用,控制人为新增水土流失行为。



关于陕北能源工业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


陈斌 代表省政协经济委员会

省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西安交通大学动力工程多相流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陕北地处黄河流域,能源工业支撑了我省工业经济发展的半壁江山,承担着打造我省经济新增长极的重大使命。2019年,陕北工业总产值为6593亿元,其中能源工业完成产值5407亿元,占陕北工业总产值的82%,煤、油、气产量分别达到5.15亿吨(全国第三)、2548万吨(全国第一)和232.6亿立方米(全国第一),为我国能源安全保障提供了坚实基础。从调研情况看,目前延安、榆林两市在能源工业转型发展上还存在重大示范项目推进迟缓、项目储备不足、产业合力较弱、管理水平不强、产业培育不够、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等问题。当前,在国际局势复杂多变、油价低位运行等复杂因素下,陕北能源工业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巨大挑战。

为此,建议:

一、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推进榆林科创新城建设,打造榆林能源工业转型升级的“火车头”。以创建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建设能源清洁利用领域国家实验室;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争取设立洁净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推进华大基因、华为中国能源大数据中心项目建设,推动浙江大学榆林先进技术研究院、上海交大新材料研究中心等高水平载体落地。力争延安高新区尽快获批国家级高新区,安塞工业园区获批省级高新区,提升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服务能力,坚持柔性引才,创建延安科技智库。

二、稳固能源保障。应加快煤炭绿色开采、智能化开采新技术的应用,重点支持攻克低渗透率非均质性石油资源开发中的技术应用与管理等关键问题,提高采出率,降低开采成本。管控能源资源开发规模,特别是优质煤炭资源开发规模。加大煤炭资源回采率检查,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出台配套制度。科学配置煤炭资源,优化开发顺序,打造世界级能源资源可持续开发高地。支持集成利用现代能化产业新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离散控制技术,将技术先进的陕北能源化工企业纳入“绿色能源”和“现代化工”的产业发展政策支持范畴。

三、壮大新兴产业。依托兰炭尾气炼镁和煤电铝联营的低成本优势,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铝镁新材料基地。建设榆林国家镁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质量检测检验中心,重点发展汽车轮毂、变速箱、航空航天、医疗器械、电子产品外壳等镁铝终端应用产品。大力发展高端精细化学品和高端化工新材料,谋划布局氢能产业。依托能源优势发展装备制造业,促进能源装备高端化、智能化、成套化发展。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5G、智能无人系统场景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四、优化配置要素。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提高产业准入门槛,聚焦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招引一批与陕北产业结构衔接配套的“强链、补链、延链”的高精尖项目。大力提升陕北能源化工基地的原料、燃料、材料在省内的多次转化能力,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下游材料与制品加工园区,形成区域互动发展格局,实现“陕北煤炭就地气化(坑口甲醇)—关中精细化工(高端能源化工)—陕南可再生能源发电(碳氢平衡)”协同发展布局。

五、加强园区建设。重点选择榆神工业园等大型煤化工园区和煤化工企业集中较多的基地,按照绿色化工园区标准,着手推进和支持一批国家级与世界级绿色化工园区建设,高起点统筹规划园区“五个一体化”,在更大范围、更大区域形成产业生态布局、循环链接和创新发展、绿色发展新格局。


                                                                                                           (信息来源:各界导报 陕西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