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爱国侨领、一代名医吴世华教授的绚丽人生
吴世华,教授,1936年出生,1961年毕业于西安医学院医疗系。现在美国华盛顿从事中医及针灸工作,开设诊所。留美著名医学专家,著名爱国华侨领袖。
一、艰难而勤奋的求学生涯
吴教授出生于甘肃省靖远县。在这块贫脊的黄土地上,他家祖祖辈辈都过着贫困的生活。吴家几代人,没读过书,不识字,为了改变命运,父母希冀吴世华上学受教育。
吴世华果然不负父母之望,学习认真,成绩出众。上初中时,一场疾病让他定下决心,自己长大了,要当一名医生,制服疾病魔鬼。
正是他从小树立的远大理想和求知若渴的坚定信念,使他在难苦条件下能够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初中毕业,吴世华考取中等专业学校——兰州卫校。在兰州卫校的三年里,他是学校里最穷困的学生,在如此困境下,以三年如一日的毅力与恒心,把全部的时间与精力都用在了学习上。他在学习上的无限追求和在生活上的无所追求,使他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名列前茅。为此,吴世华被选送考取到西北医学院学习。
在西北医学院即现今西安交大医学院,在如此众多学生中,吴世华说着犹如外国语的甘肃土话,穿着一身土布衣裳,尤其穿着一双家里自制的又厚又硬的布底鞋,走起路来就忮忮作响,同学们常常取笑他。吴世华一心放在学习上,对此全然不在乎。他话语不多,但很有头脑和主见,在校期间就开始学习研究中医、中药和针灸。由于他酷爱中医,再加上他的一身打扮,大家都亲切地称他“吴老”。三年级,学习进入临床课阶段,大家对中医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越来越浓厚的兴趣。身为班长的吴世华组织班上四位特别爱好针灸的同学们,免费为十几里以外的聋哑学校的学生进行针灸治疗。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带干粮,风雨无阻,对每个受诊儿童,集体会诊,请老师详细指导。在自己身上,反复练习每个指定穴位,然后再应用于病人身上,经过一、二个疗程,有效率达98%;吴世华还曾去陕南山区,以一根根银针为山区人们防治疾病。每逢假期,回到家乡,他不仅要帮助家里干农活,还要给远近赶来的乡亲们看病,作医疗咨询。
医学院毕业后,吴世华以品学兼优被留校。他做教学工作是位德才兼备的好老师;从事医疗工作,是位深受爱戴的好医生。他在陕西及全国各地考察过治白血病的中草药及其生长地,攻克过血癌这一高难科研课题并取得卓著成就;他也去过非洲,为苏丹人无微不至地解除疾苦,编下《苏丹南方常见热带病》一书;80年代中期,他来到美国,从一位普通的留学人员成为一名享有盛誉的医学专家;从1993年至2003年,连续十年应聘为华盛顿市长中医针灸顾问委员会主任。
二、朴素而清贫的生活
吴世华经过自己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如今成为华府地区著名中医,成为医治白血病的著名专家,华盛顿市市长中医针灸行业顾问,国内外知名的华裔杰出人士,取得无数成果,受到多次表彰。年过七十,功成名就。但是,他的生活却是朴素而清贫。当人们看到吴世华在华盛顿老中国城那间经营多年的小诊所时,不免有些惊讶,这和吴世华教授的成就及名气太不相符了。房屋很旧,还是他们当年到华盛顿时租过的房子,后来买下了。楼上不大一间房用来诊治疾病,两间房用来做针灸治疗室。楼下房间一角堆满每天要用的草药。屋里几乎没有什么家具,仅有的几样家具都是老伴捡来或者别人送的。吴世华照样在那每天如一日,一丝不苟地为病人诊脉、开方。
吴世华每次出去参加会议他都是找最便宜的住房,吃的是超市买来的一种干面,然后买一些减价菜、水果。吴世华和老伴一起去日内瓦参加第16届欧美肿瘤学会会议,一路经过莫斯科——列宁格勒——日内瓦,他一路上生活十分节俭,吃的是自己带的烧饼、煮鸡蛋和咸菜。吴世华太太雷巧玲女士说:“老吴出生的甘肃靖远县,是甘肃最穷的地方。吃的水只能靠天下降雨。我们的家具都是捡来的。你看这椅子和孙子的座椅,都是捡的。电视是朋友送的。儿女们在拍卖行给他买了一张床,他高兴得不得了。近年来他向家乡和母校捐款有二十多万美元,他对家乡和母校的孩子和学生们充满了感情,他要帮助他们都能上得起学。家乡的人来看了我们的生活以后,都很吃惊,竟是这样简单。”
三、热爱祖国、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活动家
吴世华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奉献桑梓,热心于侨胞的公益事业,是一位道德高尚的社会活动家,大华府地区的著名侨领。吴世华是大华府地区中国西北同乡会的创始人之一,1997年-2000年担任副会长,2000年-2004年担任会长。2004年12月西北同乡会理事会通过决议,聘任吴世华为该会的终身名誉会长。吴世华还是西安医科大学校友会的创始人、会长和永久荣誉会长。2004年,吴世华分别被中国侨联、陕西侨联和甘肃侨联聘为海外顾问,吴教授虽然身在美国,却仍然心系中华。他一面在华府悬壶治病,一面关心和帮助祖国的教育事业。他待人诚恳,乐善好施,十分热心公益事业,虽然他生活非常清贫淡泊,却向他上过学的小学、中学和大学捐赠了二十多万美金,设立了“吴世华教育基金会”和“吴世华奖学金”,如2006年,西安交通大学校庆110周年华诞之际,吴教授因工作忙不能回校参加校庆,便专程寄来3万美元分别做为“思源活动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学术报告厅”和“西安交通大学生命科学馆”建设的捐助款。2007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科大学)庆祝成立70周年之际,吴教授不但专程从美国赶来参加庆典活动,又捐出两万美元设立奖学金作为母校对自己教育培养的回馈。他还捐资修建小学校舍,赞助老人及灾区人民生活。他多次慷慨解囊,给祖国灾区捐款,如为了沉痛悼念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受难的同胞们,吴世华教授一家三代人在中国大使馆开放吊唁期间,曾先后三次去大使馆沉痛哀悼地震中死去的同胞亡灵。 吴世华教授不但捐款2000美元,并踊跃参加了5月27日的大华府侨学界赈灾餐会和5月31日的赈灾义演活动,以实际行动对震亡同胞表示悼念。
四、医术超凡,名誉千秋
1956年,吴世华毕业于兰州卫校医士班,开始行医。同年,吴世华考入西北医学院,1961年,吴世华从西安医科大学(原西北医学院)医学系毕业。此后的二十六年(1961-1986),除了一部分时间被选派到外地学习、进修、行医和从事医学专题研究外,吴世华一直在西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1978年晋升为主治医师,1981年被提升为副主任医师,1990年被晋升为教授兼主任医师。吴世华曾经师从陕西省著名老中医米伯让教授,中国著名中医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中医研究员、血液病专家周霭祥教授,中医妇科专家钱伯萱教授,杂病专家方药中教授等多名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使他受益匪浅。1973年~1974年在北京医科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进修,在中国著名血液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教授的直接指导下,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白血病的专题研究。此后若干年,他在白血病的治疗和研究领域取得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成果,引起了国内外同行的注意。1984年,在洛阳召开的中华血液学学会第二次学术会上,急性白血病存活5年以上全国只有52例,吴世华一人独占三例,因此获得陕西省政府、陕西省卫生厅、西安医科大学的科技成果奖。1979年-1981年,作为优秀医生,他被选派到苏丹,担任中国赴苏丹医疗队的医学专家。在苏丹的两年中,他不仅全心全意治病救人,而且善于总结和研究,出版了题为“苏丹南方常见热带病”的专著,并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发表了“苏丹南方睡眠病77例临床报告”等论文,反响很大,受到中国著名热带病专家钟惠兰教授和贺联印教授的重视。
1986年,吴世华来到美国,先后在芝加哥大学癌症研究中心及纽约史隆--肯特瑞癌症研究中心从事癌症研究6年,被芝加哥大学聘为客座教授。1992年,吴世华在美国首府华盛顿创建“中国传统医学中心”,开始在美国行医。由于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短短几年中他就成为大华府地区的名医。1993年以来,吴世华被历届华盛顿特区市长聘请为特区中医针灸顾问委员会主任委员。2001年5月,吴世华受聘成为华盛顿的首都中西医结合大学教授兼自然医学系主任。2001年10月,吴世华被选为美国大华府地区华人中医学会副会长。2003年9月18-19日,吴世华教授应邀参加中华中医学会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举办的中国中医学博览会。2002年4月20-23日第二届国际中医男科学会专题讨论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吴世华教授应邀主持大会开幕式,在全体会议上作了主题发言,并当选为第二届国际中医男科学会副主席。2003年9月23-25日,世界中医学联合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成立大会,吴世华教授当选为首届理事会理事。2005年6月他应邀赴泰国曼谷参加世界中医药联合会首届男科学专业委员会与第三届国际男科学会大会,当选为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男科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暨国际男科学会副主席。2005年1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中医药科学院成立五十周年大会上举办了“世界中医药发展论坛”,吴世华教授应邀作的学术报告受到高度重视。
吴世华对中医和西医都有着很深的造诣,长达50多年的行医实践,又使他积累了非常丰富的临床经验。多年来,他已发表了89篇医学论文,出版了6本医学专著。目前他是孙思邈(中国唐代医学家)研究会荣誉主席、美国针灸学会会员、美国中医学会会员、美国临床肿瘤学会会员、美国癌症研究学会会员、美国血液学会会员。他的行医实践和医学研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吴世华教授是一位学贯中西、精通理论、长于临床的名医。
1995年,吴世华作为杰出的亚裔科学家受到美国总统克林顿的接见。1997年,吴世华教授受到正在美国访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接见。2001年5月被美国世界传统医学科学院评聘为院士。2001年,他获得了“中国民族文化与医药国际学术研讨会特等奖”和“当代世界传统医学杰出人物荣誉奖”。 2003年9月17日,美国华盛顿特区卫生局向吴世华颁发了杰出贡献奖,表彰他在作为市长中医针灸委员会顾问的十年(1993-2003)中所作出的卓有成效的贡献。2004年5月27日,在美国华盛顿特区举行的亚裔传统月庆祝大会上,市长威廉姆斯亲自向吴世华教授颁发社区杰出服务奖,使吴世华成为来自中国大陆的华人移民获得此项殊荣的第一人。2004年7月20-24日,吴世华教授应邀到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中国侨联第七届代表大会,被聘为海外顾问,受到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等中国领导人的接见。2006年和2008年,他又被西安市侨联第九届委员会和陕西省侨联第六届委员会分别聘为海外顾问。
(西安交通大学侨联主席王治伦 刊登时有删节)
今年11月在我校兵马俑bbs上先后出现一个帖子“最后一堂课”,短短3个小时跟贴高达300多个,很快进入兵马俑bbs的“十大话题”。11月 18号“我眼中的黄老师”,3天内跟贴再次多达200个,也进入兵马俑bbs的“十大话题”。是什么话题在师生中能够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呢?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我们仔细阅读完了所有帖子才揭开了其中的秘密。原来这两个话题都是学生在谈论一位老师教书育人的事迹。他在孩子眼里是“人生中最好的老师”,在学生眼里是一位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教学工作的老师。从几百个类似的回帖中我们可以真诚地感受到这位老师在学生中所具有的威信和教学魅力。文中提到的这位老师就是民盟交大委员会委员、航天航空学院教授黄上恒老师。为此我们挑选了两篇文章予以刊登,借此表达对黄上恒老师在教书育人方面几十年如一日的崇敬和感谢。
黄上恒教授,民盟交大委员会委员。1982 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力学师资班。长期从事“弹性力学”、“计算力学”、“测量分析”、“板壳力学”和“科技英语写作”等课程的讲授。
我眼中的黄老师
—— 三尺讲台如舞台,因为有您,掌声雷动
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黄上恒老师
这是一个英格兰阴霾寒冷的中午,我啃着三明治又一次来到兵马俑。偶然间看到十大上说黄老师不久后会离开讲台。忽然,心里不禁黯淡了下来,思绪也飘荡回了六年前。
六年前,我刚上大三。在一个秋日阳光明媚的上午,我第一次坐到了黄老师的课堂里。当时一切都看似没有什么特别,直到几年后,我才知道,那时是我人生中的重要时刻。当时的我虽然已经上过了两门专业课,可对力学还是很茫然。对专业偏见的情绪依然没有消散,对力学的领悟依然可以说是没有。已经记不请第一次上课的具体细节了,可有两点让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是黄老师炯炯有神的目光,或许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当他讲起弹性力学时,眼眸中充满了一种热爱,一种激情,一种狂热,当然,还有一份娴熟与自信。当时的我很好奇,究竟力学有什么样的魔力会让人焕发出如此与众不同的神采。在这份好奇心的驱使下,我就这样踏上了力学的征程。第二是他摆在讲桌上的一杯茶。当我看到那杯茶的时候,我的心里一震,原来他也是嗜茶之人。然后心中一乐,随即把自己手中的一杯茶也放到了第一排左侧的课桌上。从此,这个位子成了我的固定座位。从此,开始了我们师徒之间如茶般的情谊。
力学的道路并不平坦宽阔这一点自不必说。当时的我面对力学,就仿佛面对着崇山峻岭,而我只是一个等级低得可怜的站在山脚下的人。弹性力学是我要面对要征服的第一座大山。听了很多师兄师姐们关于弹性力学的评论,我的很多伙伴甚至于我自己当时都快丧失了攀登它的勇气。可是一到黄老师的课堂上看到他热切的目光,听到他鼓励的话语,豪情壮志从心底又不禁油然升起。不得不承认,是他给了我征服弹力,征服力学的勇气。攀爬弹力这座大山的过程并不轻松,这是每个学力学的人都有所体会的。但在他的引领之下,这一路上虽然辛苦,却很享受。他用他独特的方式为我们讲解着这一路之上的艰难险阻与波澜壮阔,为我们呈现出弹性力学的魅力。在他的引导下,我逐渐体会到了弹力之美,力学之美。当我攀爬到山顶时,回首望去,原来在黄老师的引领下我已经征服了它。回顾来路,我才意识到是他将毫无生命的复杂的令人望而却步的理论神奇般的变得栩栩如生变得浅显易懂变得亲切美好。是他的神奇成就了我的攀登,是他的魔力成就了我的成功。
还记得最后考试之前的答疑,他告诉我我最多只能得九十九分,即使没有错,他也会找到一分的不足。可是我很不服气,因为对于弹性力学这门课,我不光倾注了我的辛劳,而且倾注了我的全部热情,甚至倾注了我的所有心血,所以我要一个完美的结局。第二天一早,我拿着奋战了一夜的卷子和习题又一次敲开了他办公室的大门找他答疑。看着我布满红血丝的眼睛,和过度亢奋的表情,他当时有些惊讶,恐怕他没想到我会为了一分而执著如此。然后他只说了一句,你该回去睡一会儿了。我至今都记得当时他充满赞许的表情,我知道他的那一分我拿到了。弹力是我上学以来最用心学的一门课,弹力的成绩也是我上学以来最漂亮的成绩。而这一切都因为我遇上了神奇的黄老师。
结束了弹力的课程,原以为再也没有机会坐在黄老师的课堂里了。可谁知大四的时候,计算力学的主讲又是黄老师。如果说弹力让我认识到了黄老师的中文授课能力,那么计力又让我见识了黄老师的英文水平。计算力学因为是双语教学的缘故,所以每节课开始,黄老师必在黑板上写下一句英文格言,让大家译成中文。久而久之,这个环节成为了我和我的朋友们比拼英文的暗战。因为,每次谁先译出来,黄老师都会对谁报以鼓励和赞许的目光。而能获得一个水平很高的先生的赞许,对一个学生而言真的会获得空前的自信,至少于我而言是这样的。除了翻译环节这个前奏,上课的时候还会有听写环节。因为授课材料是用中文编写的,所以黄老师就自己找些英文书刊上的重点段落和章节作为补充材料给大家讲。如遇到重要的部分,黄老师还会要求大家将他念诵的段落听写下来。这样一节课下来,不仅学了力学还学了英语,可谓一举两得。因为计算力学强调双语教学,所以最后的考试并不是很难。其实,上黄老师的课只要认真听,最后的考试都没问题,这当时就已经成为我们全班同学的普遍共识了,所以上座率很有保障,因此黄老师的课几乎从不点名。
大四上学期,轰轰烈烈的保研开始了。报谁的研究生,这是个问题,虽然导师们的信息在网上都可以查到,可到了选择的时候,大家都会找熟识的老师咨询咨询。如果说黄老师讲授的弹性力学让当时的我领略到了力学之美并且决定踏上这条力学之路的话,那么这一次当我在力学之路的三岔口上徘徊的时候,黄老师帮助我找到了方向。从此,我在力学的道路上踏上了一个新的征程,而在征程的起点我遇到了这个星球上最好的导师。
我的导师以他无私的品格,高尚的人格,精湛的专业水准成为我前进道路上的榜样。试想如果没有黄老师的帮助,我怎么可能找到如此的良师呢?
大四注定了是匆匆的一年,下学期毕业设计如火如荼的开始了。由于我的毕设被选到了当年的优秀文集里,所以需要我提供一篇英文摘要。我还记得在一个七月流火的下午,黄老师不辞辛劳的来到教研室找我,将我的英文摘要逐字逐句细细的修改润色了一番,直到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方才收工。执著和认真的态度令当时的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黄老师会给我那弹性力学的最后一分。
我的大学生涯就在黄老师给我改完那篇英文摘要后正式落下了帷幕。在上研时,时常去黄老师的办公室,只因为他那里有一大书柜的书。黄老师的藏书可谓包罗万象,除了专业书籍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有趣的书。看书可以,可要想借书就不那么容易了。借书总体上说有些难度,因为借书有借书的规矩,有些书概不外借,有些书因人而借,有些书勉强可借。这一点上,我很理解黄老师,古往今来凡是爱书之人,很少会把自己珍视的书轻易外借。在可外借的书中,我偶尔会借去几本,黄老师就会让我把书名写在便签上贴于书柜正面,还书之时,划去书名即可。由此可见黄老师是个地道的爱书之人。
后来,当我准备出国时,央求黄老师帮我写封推荐信。我原以为黄老师也会像别人一样让学生自己写一封,然后改改就成了。可黄老师给我的推荐信让我着实很感动,漂亮的手写体英文写在交大抬头的信纸上。当我接过来的时候,有一瞬间我觉得那漂亮的手写体英文不是文字而是黄老师对我的期望。
就这样我带着期望匆匆的离开了交大,离开了我深深热爱着的力学系,又一次的踏上了新的征程。我知道如果我从没上过黄老师讲的弹性力学课,我绝对不会走上这条力学之路,所以当我今天看到黄老师要离开那三尺讲台的时候,我不禁有些黯然。那个曾经引领过我走上这条路的导师如今即将要离开讲台了么?我的视线一片模糊。 (作者:bandaid )
黄老师和我
按捺不住了,我也想写写我眼中的黄老师。
这学期刚来,就听黄老师说讲完这次《高弹》他就退休了……
记得大四的时候,跑到boss那儿选研究生得课程,boss说黄老师是他大学同学,把《高弹》选上。九月份得太阳还是晒人,窗口的座位是留给来的晚的人得,我无疑就属于这种人。于是乎,我也享受了和远在剑桥的牛师兄一样的待遇:享受着窗户射进的阳光,聆听着黄老师的教诲。只不过……我有点打瞌睡……力学对我来说是个绝对陌生的学科,《高弹》真的听不懂。我也压根没怎么想学好它。午后的阳光一晒,昏昏欲睡。但我没敢睡,因为黄老师和我boss关系不错……本科逃课逃惯了,《高弹》没敢逃,为黄老师和我boss关系不错…… 就这样,每次都行尸走肉一般,把《高弹》一上。直到国庆过后的第一节课。课间黄老师问:那位是XX?我应了一声。黄老师:国庆得时候和韩老师一起吃饭,韩老师让我不妨认识一下XX,以后擦黑板的事情,就他包了……从此,我就成了皇上《高弹》课御用擦黑板的。无意间的玩笑,让我注意起了黄老师。于是,我也随黄老师同各位师兄,各位同学感受了如力学大师一般得成就感。每每随同黄老师把极其复杂得定理推导出来以后,我觉得我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一个,与那些大师简直没有差距。擦黑板擦得不亦乐乎,没再打瞌睡过。
半个学期终究过的太快。《高弹》要结课了,要考试了。我却一次都木(没)有去答过疑,因为我怕自己问的问题太幼稚……终于在临近考试的一天,鼓起勇气去了一回黄老师的办公室。有点乱,没有时尚的办公家具。书法帖子,挂了不少,一看就对书法有研究,我只觉得字写得真好看,这些字让他的办公室多了一种韵味,其他的我也不懂。 还看到了黄老师的医疗本,原来黄老师年龄也不小了,真看不出来啊。
下午经常看见黄老师在东二楼理力教研室门口的大厅打乒乓球,我不爱好那个,只是跟几个老师打个招呼,就飘过~~。后来听说黄老师的水平很高,据说是他所在年龄组的陕西省前几名。牛啊。
后来,又听到有个师姐说黄老师英文水平很高,找黄老师帮她修改论文的ABSTRACT。结果就是论文被顺利录用。这点许多同学都见识过:每节课他总爱写几条英文格言。暑假,我boss有个压缩机的说明书是用德文写的,就说让我找黄老师。我才知道,原来黄老师对德语也有研究。真是佩服。
这学期刚开学,师弟找我选课,我告诉他要选黄老师的《高弹》,讲完这学期黄老师就收关了,要好好听。并把擦黑板的神圣任务交给了他。 其实,我很舍不得,我想再替黄老师擦黑板……
这学期刚来,就听黄老师说讲完这学期的《高弹》他就退休了。。。。说是城墙东门里,新开了个庙街,有古玩市场,他感兴趣。退休了就有时间玩古董了,就是随便看看而已。我随办公室的老师们笑着,心里却有种很难说出来的味道。
研究生上了快一年半了,我感觉到来航院真的不亏,见识许多老师,他们不是传说中的大师,但他们没有一个不让我敬佩,有学术上,更是人格上。 从黄老师他们身上,我真正看见了交大的灵魂,他们才是交大真正的脊梁。数十年如一日的,踏踏实实,勤勤恳恳,无怨无悔的在讲台上默默耕耘。从英俊潇洒的翩翩小生,成了两鬓斑白,步履蹒跚的老头。牛人也许有不少吧,我没见过……黄老师他们,真正的交大人,是他们使交大充满希望。
时间不早了,不想再抒情了。祝黄老师身体健康,祝韩老师身体健康,祝老师们身体健康。
我要好好学习。 (作者:Milan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