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聚焦两会】王建华:教育拨款不公 东西部高校最多相差10倍
发布时间 : 2012-05-25 点击量:

腾讯教育讯 全国两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话题,受到了代表委员的高度重视,纷纷为中国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腾讯教育频道在36日下午,对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做了专访,王教授就高等教育质量、大学生就业、教育公平等话题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以下为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腾讯网友,大家好!这里是腾讯两会访谈间,我是主持人东海,坐在我旁边的就是全国政协委员,西安交通大学党委书记王建华教授,今天王教授将在这里和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关于高等教育质量等方面的问题。欢迎您王教授。

主持人:昨天温总理做了政府工作报告,在这个政府工作报告中,对于教育进行了专门的论述,那您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呢?

政府工作报告注重民生

王建华:昨天我们听了温总理的报告,作为教育界的人士对于教育这一部分的论述是相当关注的。从这个报告中间我们看到,国务院对于教育还是给予高度的关注,从国家的财政拨款上将会有很大的增加,而且采取了多项措施来加强教育的基础作用。但是我感觉最深刻的是现在国家把教育作为我们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特别注重教育公平的问题。所以这些年国家在基础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方面给予了非常大的投入,特别是国家这几年在教育方面的财政投入增加的部分主要用于这个方面。包括08年政府还提出来要在城市里边的所有中小学要取消学杂费,我们觉得这都是一些非常大的举措。这对于实现教育公平是非常有意义的。

是否对社会进步有贡献是评价一流大学的首要标准

主持人:我也注意到了,在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专门提到了“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那么您作为国内知名高等学府的主要领导,您觉得衡量一个学校是不是一流大学主要有哪些衡量标准呢?

王建华:总理的报告里对高等教育上话虽然不多,但是讲得非常精辟,主要是我们要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所谓一流大学,我自己在工作中间的体会就是觉得,这所大学要对当地或者是本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要产生非常强烈的支撑作用。因为这个我们在国际上一些知名大学,在他们的发展过程当中都会看到他们对于科技的进步,文化的进步,整个社会的进步的贡献是非常大的。他们除了知识不断的创新,培养出大量的优秀的人才,这些人对整个社会的进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所以我想一流大学最终的评价标准要从这个方面来看。

高校教学评估存在问题,但也有积极意义

主持人:那我们现在对大学的评价标准,我知道是通过高校教学质量评估来实现的。那么近期对这种质量评估的质疑越来越多了。有人说这种评估可能促使大学造假,一些废止的声音也非常多,那么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建华:我们最近这几年在大学里面普遍的进行本科的教学评估,这个事情我认为还是有一定的必要性。因为我们国家这些年的高等教育发展特别快,这个快主要是指的数量方面,就是学生的人数从扩招到现在我们每年招生的人数增加了四倍多。那么在校学生本科以上的1100多万人,加上高职高专的2000多万人,在全世界成为第一大教育国家。在这个快速的增长过程中间,质量的参差不齐是非常明显的,有的发展得比较快,有的地方它对师资队伍结构的差异或者是投入的差异各方面,所以这个存在很多的问题。

通过评估这样一个办法促使各个学校按相对统一的标准来办学,我觉得,也一点是有积极意义的。那么在国外很多的国家也都采取这种方式、方法对大学定期的进行评估,也是一种社会监督的一种方式、手段。现在社会上有各种不同的声音,我觉得主要是这样子。这个在具体做的过程中间,我们的评估是以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为主导,其他的国家一般是以相当于社会中介组织来做,这个里面还是有一定的差异的。可能社会中介组织做了以后,可能是通过社会广泛的舆论监督,社会对你的评价,对学校产生压力要求你来定标准。我们这里就比较刚性,教育行政部门马上可以给你亮红牌,你就不能办了。所以很多学校为了应付这个,就采取了很多临时性的措施,其中包括有些是作假的行为。这个是非常不好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通过这个评估促进了不同的教育管理部门,不管是主动的还是被迫的,加大了教育的投入。有些学校就是因为通过评估使得它的教育、教学的基本条件、手段达到了相对一个高一点的标准。

那么另外一个,在我们具体的评价标准中间,目前这个标准尽管是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仍然它是用一杆尺子量所有的学校,学校应该是分级、分类,它的培养的目标不一样,它的目的不一样,它对它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是不同的。都用一个尺度有很多地方显然是存在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是可以改进的。最主要的是通过评估这样的事情促使学校的校长,学校的管理层以及教授非常认真的关注这个教育质量,把质量当成自己办学的生命来做。如果大家都用这样一种心情去做的话,你不要太在意评估的指标是打了90分还是95分还是80分,只要努力的不断的改进,我觉得对于教育质量的提高是有好处的。我觉得,现在这个评估中间尽管存在一定的问题,但是总的来说它还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

主持人:在目前这个评估体系制约下,会不会影响到大学包括您对学校老师的这样一种评价标准?

王建华:我们西安       交通大学是在07年的1130号参加的这个评估,在这个准备评估的过程中间,我们也非常注意,社会各个方面还有一些其他院校在做这个事情中间的一些做法,我们通过这个评估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使得我们学校在本科教学上更加的规范,质量更好,使大家教书育人的责任心更强,而不是为了应付这个。所以学校里始终有一点以我为主,以我们自己的发展目标为主,所以我们坚持不为了把分打高而做那些事情。我们在学校里做了这些工作以后,包括学生在我们学校的BBS网上说交大的领导是最不折腾学生的。我们感到很欣慰,他也体会我们对他们提出的要求都是为了把教育质量提高,而不是为了应付评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我们通过整个过程把学校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存在的问题都找清楚,措施都找清楚。通过这样一个评估的过程促使大家把事情做好。

这中间比如说我们对于教师的要求就是要提高教书育人的责任心,就是你要有强烈的教书育人的意识,我们过去老讲教书育人,全员育人,老师要教书育人,干部要管理育人,后勤服务要服务育人,每一个人都有育人的责任。但是你真要把这个话落到实处,还是需要通过一定的具体的形式。那么在评估中间对他们的要求不断的强化,不断的督促、检查。对于有些教师,对于在教学环节中间责任心不够强的,学校就要提出批评,提出要求纠正,对于检查他的备课和学生毕业实践等等很多教师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的,我们就要求,我觉得通过这方面大大的提高学校在这方面的管理。

我从党委书记的角度,党委应该是做大家的思想政治工作,这个真正是做到了实处了,所以我们都感到非常高兴,全校上下大家都把面向学生,对学生负责,把应该做的工作做好。这个达到了一个很高的一个程度,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

教书是教师的第一天职

主持人:通过教育评估这样一种方式让我们学校有一个正确的方向,有一个正确的定位,还是可以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的。

王建华:特别是在过去十年,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间很多学校都比较重视科学研究,那么在这个研究发展很好的同时,也出现了一种偏差,就是说把这个教书育人的责任忽视了或者是做得不到位了,或者说是由于资源不足挤占了面向本科学生的资源。比如说有些实验室拿来搞科研,学生就不足了,有些经费也不能保证了。通过教学评估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很多的调整,我们拿出明确的标准,就是一定要保证。

另外就是教师搞好科研,当然是很重要的,但是你首先要把你面向的学生的教学环节要做好。这样子的话,我们现在学校里对于教师,因为我们实行聘任制,聘任就有一个基本的上岗标准。上岗标准最起码第一条,你要把学生的教学工作做好,这是你的天职,不存在什么讨价还价的余地,在这个基础上,你要有相应的学术水平,学术地位,你才能上这个岗。现在那是必要条件。现在这个教学成了必要条件了,其次才能你研究水平。研究水平你低了当然不行,但是你没有那个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也是对教师提出要求方面得更加科学、合理。就是作为大学的教师,教书是第一位的,是天职。也通过这样一项工作,这是一个共识,逐步形成共识了。

像对于学生来说的话,我们觉得学生他还是要有非常正确的一种学习的态度。就是说你在对这个学习要非常认真,非常努力。另外一点,我们学校一直衡量教学质量的时候,我们始终是把学生如何做人,学生的道德素质方面作为很重要的方面,所以我们学校这次评估中间,向国家专家组展示更多的是我们在人文教育方面的一些成果和一些做法。别的学校都是我让你看实验室,那个我们可以看,但是我们更注重的是学校里面注重什么样的体制、机制,什么样的理念,什么样的手段培养学生成为以德为先。交大我们叫做崇德尚识,教育要以德为先,这方面来说,得到了专家的高度的评价,这对学生的要求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东西部高等教育拨款最多能相差10倍,亟需统一标准

主持人:您刚才谈了我们现在的评价体系,我也注意到,这次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了要加大对于教育的投入,而且加大的力度还是比较大的。您在您的提案中好像也有相关的论述,您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王建华:我们国家这些年对于教育的投入的增长从绝对值上还是蛮大的一个数字,但是从国民经济整个增长的速度,就是说GDP的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和对于教育的投入增长的比例,拿比例来讲的话,教育增长的比例还不够大,包括这次我们教育组大家在讨论的时候,这个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这里面当然有很多的原因,但是我们觉得,现在特别是这几年教育规模发展得很快以后,你投入不足以后,势必有相当一部分的质量是不行的,因为它投入太少。我这次在会上主要提的问题是什么呢?因为我理解现在中央政府对于教育公平的问题可能看得很重,我们的差异太大。那么我在来参加这个会之前做了一些调研,我发现有一个数字是非常令人震惊的,这个数字在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上也可以看到,都是国家公立的高等院校,在生均的拨款上,由于地区经济差异还有拨款渠道不一样,这个差距太大,大到令人感到震惊。比如说教育部目前对于教育部直属院校的拨款数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些差异,大体平均大概在6000多块钱一个学生一年。比如说我有一万个学生,我就能够拿到6000多万块钱,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数字。

那么这个数字是教育部71所直属院校的,我了解到山西省,我们的近邻是4300,江西省是3000多块钱,陕西省的教育厅是3000出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的平均水平大概是在5000块钱左右,低于这个平均水平的中西部地区占到绝大多数,最低的2200,高的是上海       最高22000,北京       19000,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实际上具体有一些学校因为种种原因比这个还要低得多,这个就没有办法拿到外边来看。比如说原来在2000年体制改革有些划转院校,比如说机械部或者是什么部划转到院校,当时国家根据它的学生的总量给它核定了,核定以后这个钱就拨到这个省上了,你就从这个省上拿钱。现在8年了,这个钱没有动过,但是它的学生规模增加了2倍到2.5倍,这就意味着当时的生均数降低了二分之一还要多,生均2000块钱甚至还不到。这个结果就是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孩子参加中国统一的高考(Q),如果你考中的学校是一个东部的院校,你享受的教育大概生均就有2万块钱,西部的可能只有2000块钱,这个当然从教育公平角度来说是非常不一样的。

所以我提出来的要求就是要求国家的相关部门来制定一个统一的最低标准,这个标准要作为所有的不同的拨款渠道的教育管理部门或者是财政部门,你要以这个标准为基准去进行拨款,你高了的时候是鼓励的,但是你不能低于它,对于中西部的这些省份,它是属于经济不发达的,中央的财政支付转移对这一块就要进行补贴,这样的话不至于使得东西差异差十倍。我觉得差两倍,咱们也能接受,差十倍有点太多了。我提了这个以后,在我们组里面很多委员都赞成了,而且都跟我联手这个提案。当然这个看起来是一个很具体的问题,但是这个跟做任何工作都要有一个标准,这个最低标准总还是有的。所以我提了这个,这个跟我自己学校的关系不是太大,但是主要是牵扯到全国的教育公平问题。

教育整体结构仍需调整

主持人:就您来看,我们目前的教育质量水平在世界总体上而言属于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王建华:我们国家现在的教育质量,应该说我们的质量不能说是不好,我现在感觉到怎么衡量它好不好主要是取决于这样,就是它能不能适应我们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要,你的适应度怎么样。现在看起来这方面还是有一些问题的,存在一些问题。你要说我们的本科教育的学生,那么我现在有很多都从国内到国外去读书了。在世界各国反映中国的本科生出来之后都认为质量是非常好的。那么我们的教育各方面还是不错的。当然出去的都是很优秀的学生,是这样的。那么在研究生(Q) 培养方面,它最主要的是和你这个大学的科研水平,研究生的水平是取决于你的科研水平,那么我们国家目前的科技研究方面的水平还有国际的高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所以从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总体来讲,跟国际上的高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我现在觉得,我们现在的任务比较重,一个就是我们可能要进行很多调整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你从学科角度来说的话,可能这个学科形成的这个格局和现在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格局差距比较大,好多不太吻合,所以就形成了有些学生毕业以后找不到工作什么的。这个有一定的关系。

另外就是说,我们现在有了本科又有了硕士、博士,这和以前没有研究生教育的时候,本科就是最高层次的教育,这是一个很大的一个差别。那么专业教育可能更多的是在研究生阶段形成,本科更多的是一种通识的基础性的教育。那么这样来说的话,本科教育的内容更多的要注重它的这种综合能力,综合素质,综合基础,要强调这方面。但现在很多学校在本科教育中间还是把它作为专业性人才培养,专业性人才培养到社会上就业以后,一错位以后可能完全就用不上了。所以这个东西你要把它调整好,如果这个东西能够调整好,你能够和社会的需求是对位的话,这时候这个质量的高低就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我认为,现在教育工作者大家都很努力,也有培养出很多优秀的人才,但是在整体的结构这个方面还是有很多需要调整的。

学校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

主持人:刚才您也提到了本科生就业方面,也有人说,现在大学生是一代不比一代了,以前是天之骄子,现在是找工作都非常发愁。那么您觉得,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对学校来说,应该做哪些工作?

王建华:这样子,现在大学生就业的这个状况是不均衡的,比如说样我们学校本科生就业不是一个问题。我们最关心的是就业质量问题,你是属于当初招生的时候是从2%3%的那些顶尖的孩子里选出来的,那你就业以后,你不能够胡混,一定要到国家需要的,到一些重点岗位发挥作用。我们更关心的是这个问题。现在如果说从全国整体上来讲,比如说就业现在还是有一定的比例,比如说有20%30%的学生还是不好找工作。这里面应该看到,现在每年毕业的学生和十年以前毕业的学生那是差了四五倍。那你现在你本身就业的时候,你的观念,你准备去在什么样的一个位置上去就业,这个观念要进行很大的调整,你不能说拿现在和十年以前或者是二十年以前的大学生找工作相比。整个将来我们国家随着高等教育再发展以后,所有的只要想上大学的都能上大学的时候,我觉得你就是一个普通劳动者,没有什么可挑的。关键是你要把你的工作做好。

从学校来讲,一方面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就业观念,这方面,我们学校都开了这方面的课程。

第二就是要让学生从一进学校就要对未来的发展之路或者是就业的这个道路要有一个设计,这个我们都有老师去指导他,这个指导对于他在学校里学什么,怎么学很重要。对他将来设计自己的道路,这是非常起作用的。

第三就是要大大的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学生实际上能不能找到工作,和你的综合素质,和你实践经历关系很大,很多单位一面试一看觉得你这个人眼高手低,怎么好像傻傻的,这个就不行。如果你是经过吃苦耐劳的,社会实践的,了解很的情况的很踏实的人,肯定会找到工作,没有问题。

所以现在学校里在这方面下了很多功夫,我觉得通过这方面,都能够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

再大的教授,不给学生上课也是不合格的

主持人:很多学生都说,现在在学校里面跟教授跟名家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少,您觉得这种现象在咱们高校普遍吗?

王建华: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是存在的。这种现象其实在国外大学里也存在,这个实际上是不好的一个现象。因为我曾经看到过比较早,美国当时组织了一个委员会一些专家对于当时大概是90年代初他们做了一个报告。这个报告对这个现象提出了非常尖锐的批评,他说是有很多学校在招生宣传的时候声称他有多少知名的教授,而学生在学习的四年中根本无缘见到这些教授,你是不是对学生进行了欺诈。这个话都尖刻到这个程度,这是当时委员会交给美国总统的报告,后来很多人把这个话拿到国内大学来说,我们是不是要考虑这个问题,那么这里边,和我们国家的教育发展这个过程是有关系的,原来它完全是以教学为主,后来就大力发展科研,科研教师把很多科研精力花在那里,而且有很多政策导向都是以科研业绩来说话。这样的话,使得老师就忽视学生。那么现在我们就非常重视这个问题,包括本科评估,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你教授到底给不给本科生上课,到底跟不跟本科生接触。现在学校里采取了很多办法调整以后,现在这个现象有所改善。但是我不知道在其他学校里是不是都这样改善。在我们学校里的话,你再大的教授,包括院士你没有给本科生上课,你的基本功是不合格的。

另外我们现在学校里实行教育模式改革是希望给高年级的本科生就能够进行进入科研环节。那么这个科研环节是通过教授给它进行当导师这种方式来实现的。现在我们学校的很多学院都安排了大量的教授、博导当导师,他的最基本的要求每个星期至少和本科生见一次面。这个效果还是非常好的。

我们觉得通过我们的一些规定,一些要求,是完全能够扭转的。过去我觉得主要是它没有去要求这个事情,后来我们看到,比如说我们到国外去看一些很知名的大学,哈佛、耶鲁这些大学,你去问他,教授上课不上课,他说教授不上课,怎么叫教授呢?你不上课,你就不要拿这份工资,很自然的。至于搞什么研究,搞什么高水平,那是你自己的事情,但是教书的事是学校安排的,你没有这个,你就不能当教授。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可以更正过来的。

主持人:我们也了解到您是我国第一位电器专业的博导,您作为一个校长还会参与到这种教学中吗?

王建华:现在我作为学校的主要的领导在教学方面直接给学生上课这种安排,我就不能安排了。因为我们学校里教师如果承担了课程以后,那是一点儿都不能耽误,如果是耽误了那就是教学事故,那要受到处罚,我现在目前的工作状况我没有办法保证每一节课都不发生变化。我现在主要参加的是面向研究生的工作。面向研究生的工作,我们为了保证我们的培养质量,我们实行的是导师组集体制度。就是我们五六个导师集体指导一批研究生,大家共同来研究培养方案,共同来选题,共同对学生的选题报告进行评价。另外发挥我本身的作用去寻找到承担国家的一些重大课题,高水平的研究课题。这样子来发挥我们的作用。

那么我们这个体制目前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还是可以的。这样的话,当然中间也经常跟学生接触,尽量给学生做讲座。那么在这个过程中间,也有一些更多的机会直接给学生做一些品德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就是教学生怎么样做人,怎么样做一个科技工作者,这方面也做。

学校要办好,就一定要有特色

主持人:现在我们大学还有一种现象非常普遍,就是大家都想办综合性的大学,往往追求这个学校的大而全,学校办大了,质量却下降了,专业的特色却没了,那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王建华:它是这样子的,把一个学校办好,它一定要有特色,什么叫特色呢?有的学校全就是特色,就是你到我这里想学什么都有,你想找什么样的老师都能找到,这也是特色。有的就是某一个专业,我这个专业是全世界最好的或者是全国最好的,你到我这儿就能见到全国最好的老师,你别的不用管。所以我觉得,这个东西不能把这个话说绝对。如果说大家都想去办综合性大学,那你条件不具备,你要增加很多学科,投入又不足,我觉得这个可能就不好。

西安交通大学其实不是研究“交通”的

主持人:我这儿还有一份材料,去年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高校的校训同质化严重,256所高校中,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有65所,创新的为59所,团结的是49所,还有一些数据我就在这儿不说了,那么您觉得校训的同质化是不是代表着他们办学的特色的缺失?

王建华:这个校训应该是一个学校长期的文化的积淀,我们有些学校的历史比较短,在最近这些年比较重视校训,就开始找这个校训,找这个校训的时候,它有几种情况,一种可能是某一个名人一题就用了。有的可能是自己总结的。我觉得校训这个东西,还是要好好的总结自己学校的传统和文化,从中间找出最能代表自己学校特色。现在有些学校的校训好像显得比较直白,比较一般,文化底蕴不太深厚这种情况。这种情况是有的,我想随着他们办学历史的增长以后,不断的积淀会找出更好的校训的。

我看你们上面写的那个不是我们的校训,那是在90年代校庆的时候,陆定一当时给学校提了几个字,那个我们作为学校的校风,学校的校训是一九二几年就有的,一直流传下来,它叫“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16个字,当初是那些非常老的很早的老前辈他们写的,写了以后,我们觉得这个很好,我们也从校档案里面查到,我们就一直用这个。但是陆定一老先生是交大二几年的校友,他在校庆的时候给他们题了几字,大家就作为一种校风,这个校风是比较现代的一种语言,爱国爱校,追求真理,艰苦朴素讲这些。这个我们现在也在学生里面宣传,这个也挺好。但是这是一种作风,不是学校的校训。校训是原来二几年的时候就有。

因为我觉得一个学校要办得好,你要真正要说这个学校的质量高,水平高,可能这个校园文化的积淀是一个大事,现在很多大学的校长、书记都很重视这个事情,也不断的在这儿挖掘。比如说就像我们学校的校名,很多人经常不懂的人或者是不了解的人经常误解,说你们学校是搞什么交通的。后来我们说我们搞过交通,那是清朝末年的时候搞交通了,后来不搞了,实际上后来我们现在通过我们后来在学校的校园文化和学校的传统中间的挖掘中间,我们也找到一个很好的注解。庄子里面有“天地交万物通”,我们以这样来解读它。交通我们不能解读为“交通”,我们学校里根本就没有跟交通相关的专业,但是大学实际上是一个文化荟萃,杰出人才荟萃的地方,主要是天地交万物通,我觉得,这都是我们不断升华,加深认识和逐步认识到的,也不是最早就有这个想法。

所以我们现在包括现在的校训,在现在的这个社会环境下,怎么样解读,怎么样让学生把它作为自己的一个重要的人生指导,这个都是我们做的工作。

非常反对学校盲目追求“升格”

主持人:我们现在大学里还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学院想办成大学,大专想办成本科,那么您觉得看似力争上游的情况,一旦非常泛滥,非常功利化,会对高等教育产生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王建华:这个现象是我最持批评态度的,我就认为这是最典型的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因为我们国家现在高等教育中间,我觉得存在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结构的合理性,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就是各种层次的人,你不能都培养一个层次的人,从研究生层次到本科然后到职业教育,这个它要跟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你要相吻合的。大家都追求一个东西,那是非常不对的。你都把它叫成是一个大学,那完全是一种虚荣心。国际上知名的大学叫学校的也很多,实际上学校在这个过程中间把他们最宝贵的历史文化和遗产都丢掉了,这个校名是多少年沉淀下来的东西,我觉得这不是一个好的东西。我觉得国家的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在这个层面上把握,大家各自对着自己1任务好好的提高质量,而不是说你培养博士就叫高质量,培养本科就不叫高质量,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主持人:其实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教育的各个层次都提到了。国家还是在各个层次方面都非常重视。那您觉得我们要发展好高校结构,您觉得我们各方面应该做些什么样的工作?

王建华:国家现在也开始注意这个问题,比如说最近两年,国家投了大量的资金办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实际上目前看起来在提高劳动者素质方面来适应整个工业化发展中间,起的作用非常好。但是现在这个职业教育里边到不到位,它是以技能培训为主的,它的培养的方式、方法是不是能够符合工业发展,这里边有一定的距离。还有我们要把学生逐级提高的路要打通,现在比如说如果你读了一个大专,你可能以后没有机会读研究生了,要考研(Q) 究生的时候人家不受你大专了,那这怎么办呢?这个麻烦。这个路子没有打通。

我们应该是让它逐级各种渠道都要打通,这个结构要设计好,这个体系要设计好,现在我们这里面不衔接的地方还是比较多的。另外你像高层次的,特别是到博士这个层面,国家还是要根据,因为博士它毕竟是最高端的一种人才,还是要根据需要去指定,集中一定的投入在最优秀的学校里边把这个做好,而不是说遍地开花,大家都能培养这个博士,博士一大堆,如果说质量差距很大,叫人家社会上的感觉就不是很好。

教育事业发展大有希望

主持人:我们节目的最后,您对我们的网友以及对我们的大学生,以及对老师们有什么要说的?

王建华:首先一点,我觉得教育是一个民族振兴的基础,教育事业的所有的同志们,我们的老师们大家都是任重道远,责任非常大,这是我们国家未来的希望。那么对于同学们我们希望大家更加沉下心来,脚踏实地的努力学习。为国家的发展将来都有一份责任心,我觉得我们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是非常有希望的。我们国家的民族整个的振兴也是非常有希望的。

主持人:非常感谢您今天作客我们腾讯两会访谈间,也希望您明年两会能够继续作客我们腾讯网。

王建华:谢谢,非常高兴。

主持人:各位网友,我们这次访谈就到此结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