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工作动态

  •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王建华书记在周惠久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及其学术思想研讨会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 : 2012-05-25 点击量: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全校欢庆建校113周年和纪念迁校53周年的特殊日子里,我们隆重集会,举办周惠久院士百年诞辰纪念及其学术思想研讨活动,缅怀先生之学风,追随先生之 品格,光大先生之思想,我感到非常欣慰。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前来参加此次活动的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周先生的家人表示亲切的慰问。

    众所周知,周惠久先生,是著名的材料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他长期从事金属材料、热加工、热处理、材料强度等方面的科技工作和教育事业。他创立多次冲击抗力理论,在低碳马氏体的理论和应用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并阐明了金属材料强度塑性韧性合理配合的规律性,对我国材料强度学科的建立起了重要 推动作用。

    周先生祖籍绍兴,190931日出生于沈阳,幼年家贫,励志求学。1927年在沈阳第一中学高中毕业,同年考入唐山交通大学土木系结构工程专业,学习铁道桥梁。他以勤工俭学的微薄收入度过了四年大学生涯。他白天学完全部功课,晚上则在图书馆里博览书刊,还为《东方杂志》撰写了一系列科学文章,题材广 泛,从紫外光、电视、基本粒子到功能材料等。以后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进程表明,这些文章正是迅猛发展的科学技术新领域。当时,稿酬虽然是他一项重要的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在勤工俭学中锤炼了他坚强的意志,扩大了他宽阔的视野。
    1931
年周先生大学毕业,获工学士学位。91日回沈阳到东北大学任助教。918日,日本侵略军悍然侵占我国东北三省。为了不在日伪统治下作亡国奴,周先生毅然南下,到清华大学任助教,除辅导结构力学外,还讲授过材料试验、测量学等课程。1935年他考取机械类公费留学,先到美国伊力诺依大学力学系攻读硕士学位,在研究金属疲劳专家H.F.摩尔指导下,从事钢轨疲劳课题研究,1936年获力学硕士学位。他深感单靠力学不能解决机械工程中的失效问题,还必须深入研究材料本身。于是他转学到密歇根大学化工冶金系,并进行晶界的X线观察研究。1938年他再获密大冶金工程硕士学位。就这样,他知难 而进,勇于探求,不仅获得了双硕士学位,还在力学、冶金和机械制造三方面打下了基础,在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生产经验诸方面大获丰收,这些对他以后一生的事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193777日,震惊世界的芦沟桥事变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全民族抗战的消息传到大洋彼岸。周先生在美国还有一年公费留学机会,两所大学的导师都希望他继续深造,但他为了抗日救亡,毅然下决心提前回国。19389月,他到昆明西南联大机械系和航空系任教。为了 直接支持抗战,1941年他转到陆军机械化学校工作,任下属的战车研究所所长,并在机械化工程学院任教。

    抗战胜利后,他到中央大学机械系和航空系任教授,1946年随中央大学回到南京。1947-1949年到交通大学任教授,兼任无锡开源机器厂总工程师。 1952年他又回到交通大学机械制造系任教授,协助周志宏先生筹建金属热处理专业,并担任金属实验室第一任主任。1954年转任铸工教研室任主任。 1953年参加九三学社,195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坚决拥护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交通大学西迁的决定,1958年率全家迁到西安,任机械制造系主任。 1963年高教部批准西安交大成立金属材料及强度研究室,他任主任;1979年经批准升格为研究所,他任所长。

    周先生积极致力于金属机械性能课程的改革,亲自给本科生上课,并开展多次冲击试验研究,1961年出版由他主编的我国第一本《金属机械性能》教材。 1962年他随彭康校长参加广州会议,成为技术学科大组成员,兼任机械学分组副组长,主持材料强度中心课题;随后又创建材料强度专职科研机构。1964 年,他领导的多次冲击抗力研究成果被选为全国百项科研成果。1965年,多冲抗力理论和低碳马氏体在高教展览会上受到高度评价,被誉为全国高校科研的五 朵金花之一。

    粉碎四人帮以后,周先生的事业逐步走向巅峰。1978年在全国科技大会上,他领导和参与的多个项目获奖,他并在主席台上就坐。鉴于他在机械学和材料科学方 面的突出贡献,1980年周先生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他还先后担任过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全国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和热加工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兼学科评议组冶金及热加工组副组长等职。他领导的多项课题获国家级大奖,其中《低碳马氏体的研究和应用》获 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发挥金属材料强度潜力的理论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并被选入国家科委编撰的《中国基础研究百例》。

    周先生从事教育事业半个多世纪,可谓桃李满天下。他的学生中有的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大学校长、专家教授,有的担任部、局或省、市的领导,还有不少是国家级有杰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他尊重人才,爱护青年,循循善诱,爱才若渴。对青年他始终热情帮助而又严格要求。在他的晚年,针对大学中出现的厌学风读书无用论,他以焦急的心情在校刊上发表文章,指出不学无术最不足取,勉励同学们珍惜青春年华,学好知识和本领,做有真才实学的人,为祖国、社 会、人类作出应有的贡献。

    周先生不仅其学术思想博大精深,而且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倡独立思考的教育思想也是深谙教育之规律,为我们今天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提供了借鉴。

    周先生的一生是崇尚科学的一生,是追求真理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以周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交大人的创业精神和爱国爱校的情怀,是交大人永远的精神财富,是交大人共同的骄傲!

    今天,我们要继往开来,弘扬传统,一定不辜负老一辈交大人和海内外广大校友的期望,努力加快建设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步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最后,预祝本次纪念活动研讨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